【EMI】口傳系劉文英老師參與台灣大學EMI Plus 教師增能工作坊心得分享

【共學與分享:EMI Plus 教師增能工作坊】(撰文:劉文英)

我是口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的劉文英老師,近日有幸參加了台灣大學EMI教學資源中心舉辦的一個關於英語作為教學語言(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簡稱EMI)的EMI Plus 教師增能工作坊,這是一場以全國大專校院EMI教師為對象所設計的增能工作坊,並以實務現場為起點,共同成長為目標,將臺大經驗轉化為實體課程,這次工作坊為期五天,給我帶來了豐富的學習和啟發。在這個心得中,我將分享我在工作坊中的經驗和收獲。

EMI的重要性在全球教育領域日益凸顯,特別是在配合教育部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背景下。這一政策的目標是提高台灣學生的英語能力,以應對國際化的需求,並增強他們的競爭力,以及增加外籍生來台就讀學位或是擔任國際交換生的意願。因此,大學需要提供更多EMI課程,以滿足學生對英語教育的需求,這正是本次工作坊的核心使命。

本次台大EMI+工作坊主題有二,其一是如何將CMI(中文授課)的教案轉換為EMI(英文授課)的教案以及提供EMI授課常見問題的解方;其二則是BOPPPS教案模組的應用。這兩個主題為教師提供了實用的工具和策略,以更有效率地實施EMI教學。

第一個主題的焦點是如何將CMI的教案轉換為EMI的教案。這個主題針對已經熟悉中文授課的教師們,提供了一個快速轉換的框架,幫助我們將現有的教案轉變為英文授課的教案。這包括語言轉換、內容調整、互動元素(例如利用教學IRS 手機APP軟體)的增加以及適應EMI的教學策略。這種轉換過程有助於確保學生在英語環境中更好地理解和學習課程內容。例如,學生可能會遇到理解授課內容的困難,或者無法理解投影片上的內容。這可能是由於學術術語的理解困難,或是外籍生因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教材。在這種情況下,工作坊講師們建議教師需要提供更多的解釋和示例,並鼓勵學生提問和討論。使用圖像、圖表和實際案例等輔助教材也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

此外,在EMI授課時,教師和學生都可能同時面臨一些教與學面向的挑戰。其中一個挑戰是教師以及學生的英語程度參差不齊。有些學生可能已經具備較高的英語能力,而其他學生則不然。這種差異可能導致上課時一部分學生感到困惑,而另一部分學生則感到無趣或被忽略。因此,工作坊講師們建議教師在EMI備課以及授課時,需要採取特別措施,以便在課堂中兼顧各個學生的能力。例如使用學習單輔助教學及課堂演練。透過在學習單中加入比CMI授課時更細節的內容,甚至是課程小考題目,讓比較跟不上的學生,也有機會透過參照學習單內容,能夠跟上課程進度;為了降低學生程度差異所造成的學習效果低落,則可以透過小組討論方式,讓比較游刃有餘的學生帶領小組討論,同時「引領」學習較為吃力的學生一同前進。

另一個EMI課程普遍所面對的挑戰,則是台灣學生可能認為EMI課程比CMI修習上較為困難。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需要同時應對語言和學科的挑戰,導致他們感到壓力增加。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需要提供支持和鼓勵,幫助學生克服挑戰:例如透過校方,額外提供學科專業英語學習輔導課程(例如協助學生了解如何閱讀英文科課書或是論文),或授課教師自己提供課程詞彙對照學習資源,以及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最後,教師有時可能不知道該使用恰當的英語指導語,讓學生明白自己的指令。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學生不清楚應該做什麼,或者出現誤解。為了克服這一挑戰,工作坊講師們建議可以使用ChatGPT生成明確的英語指導語,以確保學生明白應該如何執行任務或活動。同時,鼓勵學生提問和提供反饋,以確保指導的清晰和有效。

工作坊的第二個主題涉及BOPPPS教案模組的應用。BOPPPS模型是一個針對大學生所設計的教案模組,包含了橋接(Bridge)、目標(Objective)、預評估(Pre-Assessment)、參與(Participation)、實踐(Practice)和總結(Summary)等六個元素。這個模型的應用可以幫助教師更有系統地設計課程,確保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將BOPPPS模組帶入EMI教案設計中,將對提高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成效有所助益。

此外,工作坊還強調了使用ChatGPT以及其他AI、IRS軟體(例如Zuvio或是Kahoot)協作生成EMI教案或是製作教材的重要性。使授課過程更加有條理和有趣。不僅減輕教師的負擔,也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知識。

這次EMI PLUS工作坊的設計,其中最令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環節是每位學員都有機會進行四次微型教學,其中三次為10分鐘,以及一次為20分鐘。這種實踐的機會讓我們能夠將所學的EMI策略和BOPPPS模型應用到實際的教學場景中,並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技能。每次試教後,我們都要接受同組學員的觀摩和提供反饋,這種互相學習的方式非常寶貴。最終,由指導員(facilitator)提供的整體建議也為我們的成長提供了有力支持。這種反思和改進的過程是工作坊的一個關鍵設計,讓我們能夠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

總而言之,EMI工作坊為教師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和策略,以便更有信心應對EMI授課時的各種挑戰。在配合教育部2030雙語國家政策的背景下,EMI教學法成為大學教師重要的職能之一。透過使用BOPPPS教案模組、ChatGPT協作轉換CMI成EMI教案以及配合的指導語,也許可以讓教師們較有信心,積極地面對學生的英語程度差異、理解困難和學科等挑戰,實現EMI教學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