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新高教深耕計畫 邁向智能傳播即戰大學

文/吳永乾.世新大學校長
陳清河.世新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
陳彥龍.世新大學教務處教學卓越中心主任

為協助大學建立自我定位及發展特色,教育部推動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簡稱深耕計畫),以五年為期,自107年至111年,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發展學校特色」、「提升高教公共性」及「善盡大學社會責任」四大面向,協助大學配合社會趨勢及產業需求進行教學方法之創新,進而發展大學多元特色,培育新世代優質人才。世新大學(簡稱世新)設立於民國45年,迄今已逾一甲子。創辦人成舍我先生以「德智兼修,手腦並用」為校訓,擘劃「理論與實務結合、知識與品德並重」的教育方針,致力於培育具有專業知能的新聞傳播人才。民國80年本校改制為兼容多元學科領域的「世界新聞傳播學院」,繼於民國86年奉教育部核准改名為「世新大學」;此後,秉持以傳播貫穿管理、人文社會、法律各學門的教學實踐,辦學特色鮮明,在臺灣高等教育界獨樹一格。

世新自我定位為「精緻的教學卓越大學」,重視學生學習成效與平等受教權。為因應數位傳播潮流,本校所執行之深耕計畫,是以本校中程校務發展計畫為主體(如圖一),以「建構兼備自由風氣與人文精神之大學,培育具有教養、宏觀、專業知能及國際視野之公民」為願景,規劃四大目標與十二項策略之核心內涵,兼具全面性與創新性,並據以對應至深耕計畫四大面向之發展。

本校重視教學,也體認研究與教學乃相輔相成、互蒙其利。因此,透過循證導向的校務研究(IR),協助評估深耕計畫效益與學生學習成效。104至106學年度本校獲教育部補助提升校務專業管理能力計畫,正式設立校務研究辦公室,每年均針對本校學生學習及教師教學品質、教學環境等發展議題提出分析報告,來找出本校的亮點與優勢,再由教育部提供高教深耕經費相對應的支持,來協助學校持續自我突破。109年本校整合校務研究辦公室與大數據中心,成立「大數據暨校務研究中心」,透過系統性的資料蒐集、整理、統計、分析等互動視覺化統計圖表,落實循證基礎的校務決策模式。

大數據暨校務研究中心致力於校務研究議題之分析,研究主題著重在生源動態剖析、學生學習足跡、就業競爭力等議題,從學生學習角度出發,多元蒐集資料,以資訊結合議題方式深入分析學生來源及特質、學習足跡、問題及困境(如學習成效、休退學情形等),並將分析結果回饋於招生專業化、教學精進、職涯輔導、就業力養成等。近年來,由於高中端學習歷程的資料挹注,中心也加入高中端的學習歷程並結合大學端的各項資料進行分析,期許透過兩個不同階段的資料,達成更加全面性的分析,以精進校務研究量能。本校亦於校網首頁設置「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專區」,依教育部相關規定揭露學校財務狀況、相關法規及董事會資訊等,落實學校校務及財務資訊公開化。

因應未來科技趨勢、承接蓬勃發展的全媒體概念,世新持續發展「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辦學特色,在董事會全力支持與資源挹注下,斥資打造頂級高科技傳播教育環境。例如108年6月「全媒體大樓」落成,結合各系所教師開設創新課程,建立全校學生修讀和實作訓練的視聽內容產製與媒體匯流的教學平台;110年12月25日正式啟用「LVS智能攝製基地(LED Virtual Stage)」,引進好萊塢最新即時成像合成智能攝影技術,為全亞洲第一座占地470坪的最新型攝製基地。藉由教學設施與環境的體驗,啟發學生創造性的思考,帶動全校全媒體教學多方位發展,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影視專才。

推動課程改革,培養學生傳播力、創新力、即戰力

本校深耕計畫在「落實教學創新及提升教學品質」目標上,是聚焦在傳播力、創新力、即戰力三大行動策略,從校、院、系所等層級推動課程改革與實施教育創新執行方案,成果與亮點如下:

一、推動「一系一社群」、「一系一創新」

本校高教深耕各子計畫規劃之初,皆以提升教學品質、落實教學創新為出發點,在各系所專業課程中融入學院底蘊及學校特色。作法是於暑假召開課程總體檢視及課程改造會議,由各系自行針對原有課程各式評估情形提出改進構想及藍圖,擘劃課程樣態,並滾動式修正,逐步落實。自109年起,在深耕子計畫中推動「一系一社群」,由各系主任以身作則,鼓勵教師同儕學習,規劃共同進修主題,重塑教學相長良好風氣;同時,規劃推動「一系一創新」,由各系主任推動身負教學熱誠之教師,主動提出改善課程教材教法、引進新穎教學方式及技巧、提升班級學習氣氛等,冀以潛移默化整體教學場域。

二、積極延聘實務經驗豐富的專任教師

為持續提升教學品質、厚植學生基礎能力,依教學單位教學發展與課程需求,以本校特殊優秀人才彈性薪資實施辦法,持續增聘優秀師資延攬專長於全媒體、新聞傳播、影音媒體製作、表演學、雲端科技、大數據、3D列印、社區發展、程式設計、AI機器人、民商法、觀光、語文、資訊傳播、公關、廣告、新媒體影音、商業智慧與資料探勘等領域之優秀人才,並提供教師充足的教學支援體系,協助教師教學專業發展,使教學與時俱進。

三、開辦跨領域學分學程,建構跨域學習環境

本校為培育在大數據及全媒體時代中之專業及跨領域人才,持續進行系所課程創新與優化,最具代表性者包括「全媒體識讀」及「法律與數位生活」之校定必修課程,以交叉編班促進跨域學習,透過各領域專業講者的分享,培養學生在全媒體訊息內容的識讀與產製能力,並藉由日常生活案例解析,增進數位時代之法律常識。

因應多元職場需求,本校自106學年度即開辦跨領域之學分學程,以強化學生第二專長及就業競爭力,同時順應全球發展趨勢,調整學程內容項目,近三年均至少有17個跨域學程供學生選讀修習。在影視專業面,例如管理學院行政管理學系「公共事務傳播實作」與傳播學院廣播電視電影學系「轉播實作」,課程跨院合作,聯合製播青年論壇「新。聞之間」跨領域節目,訓練學生從議題設定、企劃發想、行銷宣傳、剪輯後製、製作,並與電視新聞頻道業界合作,在TVBS、東森財經台及靖天電視台播出。

在音訊專業面,因應播客(Podcast)潮流的興起,109年本校世新廣播電臺與華語Podcast先行者SoundOn聲浪媒體科技合作,進軍Podcast領域,開展各式內容多元的廣播節目。110年更串連臺灣9家廣播電臺及3家Podcast平台,將學生企劃製播、內容豐富多元的廣播節目,在各種通路播出。

在通識課程上,為培養學生擁有第二種專長,本校亦規劃多語課程、運動傳播學程,建置「光影律動教室」、全新「飛輪教室」,針對體育課課程創新設計,結合全媒體中心設備資源,由師生共同進行拍攝製作健身、律動、瑜珈、武術、有氧等270度專業體育課程影片,體育賽事直播與主持,強化學生跨領域的運動傳播能力,培育創新π型人才,成為體育影視專業人士。

四、促進學用合一,提升學生就業競爭力

為了幫助學生接軌職場,本校提供學生國內多元實習及國際交流機會,並推動境外實習課程。在疫情期間,110學年度第二學期共計14名學生赴上海與北京等地實習,並由企業提供實習津貼、住宿,並補助部分機票費用。為深化學生專案執行能力及國際競爭力,本校亦積極爭取教育部「學海築夢」計畫補助,111年暑期已規劃執行2案遴選8生,分赴比利時與日本等國家跨域學習。另一方面,本校也透過產學合作,縮減學生學用落差,積極營造畢業即就業無縫接軌的教學環境、推廣創新教學模式,讓學生提前認識並掌握專業和產業發展趨勢,將自己的專長最大化,在社會各領域發光發熱,回饋社會。

五、建置教學研究中心

為了因應教學場域之需求,109年9月本校成立六大教學研究中心,融合跨學院系的創新實務及學產課程,提供學生務實致用的前瞻教學和研究環境。新聞傳播學院規劃「數位創意設計中心」及「數位攝影暨輸出中心」;管理學院規劃「人工智慧暨科技生活研究中心」、「大數據暨智慧企業研究中心」、「雲端暨智慧物聯網研究中心」;人文社會學院則規劃「社區創想中心」。期望透過教學研究中心將教學持續創新,並與研究整合,讓世新學生在校即具有實務經驗及實質上之產出,畢業後即可與業界接軌,成功贏在起跑點。

111年本校成立「數位敘事教學研究中心」,以整合各科系在敘事方面的教學研究,以及應用發展面的實力;此一作法除能系統地訓練學生掌握傳媒敘事領域能力外,同時向社會展示本校的專業敘事相關資源與經驗,將大學所產製的學術結果與能量,應用在真實世界。

發展「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辦學特色

近年本校已經發展出「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之鮮明辦學特色。在學院實體化的推動下,目前是由新聞傳播學院「全媒體跨域實作」、管理學院「智能管理與傳播」、人文社會學院「創意加值再現文化」、法律學院「數位傳法普及眾聲」,以及共同課程委員會「跨域整合培育創新π型人」,來綜整特色教學、產學合作之優勢精髓,確保本校特色品牌之永續發展。

為更凸顯本校於傳播之發展特色,在深耕計畫的執行上,在「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的創新思維下,發展靈活交叉應用數據思維的教學內涵,強化數位傳播資訊與多媒體應用之素養,開設訓練大一邏輯思考基礎能力之「運算思維與程式設計」課程,並搭配「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之策略,滾動修正各系專業課程,著重與實務面的結合,順應現今科技潮流及產業發展趨勢,正面迎接「機器取代人力」之現代AI恐慌衝擊與挑戰。

長期以來本校產學合作計畫係結合學校傳播特色推動,以鏈結產業資源、提升各領域的傳播運用為主軸。因應數位洪流,本校與時俱進涵養教師具備虛擬拍攝技術與數位敘事的能量。近期協助業界執行虛擬與動捕拍攝計畫,期能為傳播產業貢獻競爭力。就資訊公開平台數據顯示,本校在純文法商(私校)類每師平均產學計畫列居前端,逐年與民間企業產學合作經費也不斷提升。

本校的學術研究在傳播學門亦享有盛譽,所出版的《傳播研究與實踐》期刊,103年首度榮獲臺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TSSCI)收錄期刊名單,亦榮獲國家圖書館「111年臺灣學術資源影響力」傳播學門「期刊長期傳播獎」獎項之肯定。111年起,本校持續提供拔尖研究獎勵,提高投稿頂級期刊之獎勵金額,凡第一級SCI/SSCI期刊在所屬領域之排序名次之影響係數為前15%者,每件獎勵40,000元,且無件數限制,以激勵校內研究績優之教師。

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提升高教公共性

為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安心就學,本校提供舍我獎學金、工讀助學金、還願助學金、急難救助等多項獎助學金,補助對象多元廣泛。針對低收入戶及中低入戶學生,自105學年度起推動「築夢翠谷助學措施」,提供學雜費、生活費及住宿費補助。以生活助學金措施為例,每月補助中低收入戶學生8,000元助學金,補助申請以學期為單位,每人每年補助至多可達9個月,共計72,000元。

此外,為提供全方位關懷,另訂定「飛躍翠谷助學措施實施準則」,持續推動「灌溉學習」、「攜手成長」、「展翅翱翔」與「適才培育」等措施外,新增「安心守護」計畫,包含「急難救助」、「還願助學」、「愛的饗宴」與「執行力學習」等項目,透過各項計畫協助經濟不利學生在就學、學習、職涯的輔導,並透過校內與校外募款協助弱勢學生。110年起為提升經濟不利學生專業且多元學習機會,本校持續擴大募款規模,鼓勵學生參與深耕計畫之重點發展項目,於各計畫執行過程中學習,培育及輔導學生擁有各領域專業能力,以提高學習助學金金額與受益人數,達到學習取代工讀的核心內涵。

為彰顯本校發展校園多元文化特色,自101年起即成立校級單位「原住民族文化傳播暨發展中心」,105年2月16日轉型成為「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自109年納入深耕計畫,現有專職原住民籍主管1名,行政助理1位,執行原住民族學生事務整合、生活適應與課業輔導、人才培育及自主學習之推動、與原鄉部落連結之推動、相關課程與活動之協助,以及職涯講座與就業輔導,落實本校推展多元文化學習與發展的辦學宗旨與目標,協助文化不利之原住民籍學生,加深對學校辦學理念與自我文化的認同。

善盡大學社會責任

本校推動大學社會責任向來不餘遺力,在深耕計畫第二階段中確立了實踐場域並提出具體作法:「走入各級校園、傳遞大學學習能量」與「在地關懷、社區好夥伴」兩大主軸,以院為核心結合各系課程與學校軟硬體資源,透過社區新聞採訪、經營地方社群網站、高齡者關懷、以影音及數位地圖記錄在地資源等方式,協助學校周邊社區形象及在地產業發展,傳遞本校在口語傳播、影像培力、程式設計、人文社會、英語口語表達、法治教育等方面之學習能量到各級校園,讓學生發揮所學,回饋於社會實踐場域。

為此,本校積極投入周邊社區、中小學及偏鄉,建立良好的夥伴關係,積極參與大文山大學社會責任聯盟,共享資源並推動鄰近區域的地方創生,對於在地的產業、社區文化、城市與偏鄉等發展議題,投入學界能量深耕在地,發展符合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精神之善盡大學社會責任項目,期許在區域發展過程中扮演地方智庫角色,也讓大學生體會所學必有所用,激發學習動機與興趣,藉由參與在地連結,對地方發展產生認同感,並付諸實踐行動,對區域發展做出貢獻,發揮世新大學價值。

未來展望

世新以「理論與實務結合」作為教育方針,執行第一期深耕計畫,已發展出「數位傳播貫穿各學門」及「數據智能結合各專業」之鮮明辦學特色。在本校健全的財務以及穩固校務發展基礎之下,持續累積新聞傳播領域之深厚能量,並透過校務研究,找出本校的亮點與優勢,再由教育部提供深耕經費相對應的支持,延攬優秀師資改善整體教學結構體質,完善健全之教育環境與制度,來協助本校持續自我突破。

展望第二期深耕計畫(112至116年),仍將以本校中程發展計畫為主體,扣連校務評鑑指標,以各學院為發展核心,精進專業優勢及特色,活化教學方法,提升學生洞察國際趨勢與社會脈動的敏感度,再加入「以人為本」的深度關懷,進一步引申出各項能力素養的實質內涵,發展數位行動能力,強化敘事與跨文化溝通能力,增強媒體解讀與批判能力,強調社會視野與草根行動,養成以問題解決為導向的學習探索習慣,讓世新大學邁向更具競爭力之「智能傳播即戰大學」。

未來世新將穩健發展現有辦學特色,引領新媒體、自媒體時代變遷。為因應108課綱,銜接高中育才,本校也會更重視學生適性發展、自主學習與終身學習,以落實全人教育目標。並持續追求教育現場的公平及教育資源透明化,減少教育學習的落差,以維護學生平等受教權,成就世新學生之價值。

p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