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轉載)反思高教深耕計畫,真正該關心的是什麼?

高教深耕計畫推動多年,雖然投入可觀的經費與資源,但更值得關注的,或許不只是數據與排名,而是計畫落實「學生學習成效」與「教師教學品質」的核心目標。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反思高教深耕計畫,真正該關心的是什麼?本文從制度觀點、師生成長與教學現場需求出發,提供教師思考教學設計、課程評估的方向,協助於日常課堂中實踐教學精進。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示意圖: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微短劇 APP 受到瘋狂歡迎/現象級熱潮」融入教學應用啟示等二篇分享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微短劇 APP 受到瘋狂歡迎/現象級熱潮」融入教學應用啟示等二篇分享。文章解析微短劇如何突破傳統媒體形式,成為易於接觸與操作的創作工具。短小精悍的劇情、情境化學習與跨媒體互動,讓微短劇特別適合語文教學、媒體素養培養、情境模擬及翻轉課堂等。教師也可嘗試結合生成式 AI 協助腳本設計與評量規準,激發學生的創作力與批判思維,並在實作中促進同儕回饋與自主學習。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轉載1)微短劇 APP 受到瘋狂歡迎 圖片來源:擷取自原文頁面 (轉載2)短劇現象級熱潮、原因一次看 圖片來源: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Google Gemini Educator 線上認證 QA、報名方式一次看」等二篇分享

Google for Education 近日推出 Gemini Certified Educator 證照,只需完成 37 道選擇題並達及格標準,即可取得 Google 官方頒發的電子證書。這項 AI 應用能力認證專為教育工作者與學習者設計,重點在於檢測對 Google AI 工具的理解,以及是否能在教學中負責任地整合 Google AI。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Google Gemini Educator 線上認證 QA、報名方式一次看」等二篇分享。完整解析報名流程與考題方向,協助教師快速備考,並將生成式 AI 技術靈活運用於課程設計與教學實務。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轉載1)Google Gemini Educator 線上認證 ( 包含重點題目與解答) (轉載2)除了Gemini教師認證,還有兩張結業證書,Google免費證照懶人包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
More

【教學新知】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114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經驗分享

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際,本校持續深耕教學創新,特邀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分享寶貴的申請經驗。温老師將課程結合生成式AI與鷹架理論,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創作。透過手機、平板與筆電的即時操作,學生能以最新技術實踐影音與圖文生成,貼近產業脈動,培養獨立創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114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經驗分享。此案例展現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如何助力教師課程創新,啟發更多跨域合作與學習熱情。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編輯|教學發展中心 圖一: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在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同時,本校亦積極推動教學創新,並於近期舉辦「114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精進與執行經驗分享會」,邀請多位教師交流申請與執行心得,期望透過經驗分享激盪更多創新思維,持續營造優質教學環境。 其中,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的分享引發與會教師熱烈關注,展現他如何結合理論與實作,並導入生成式AI技術,翻轉學生對資訊課程的刻板印象。 圖二:温志皓老師與會分享 温老師回顧,他原...
More

【教學新知】廣電系黃國華老師:電視音訊製作新課題:從RF分配到AI自主判斷的轉型挑戰

在數位與AI技術快速演進的今天,製作現場的導播與成音工程師正面臨全新挑戰。從大型現場直播所需的無線麥克風頻率協調,到透過Audio-over-IP(AoIP)實現的遠端製播,再到AI自動混音與即時降噪,這些新趨勢正改變傳統分工,也帶來更靈活且沉浸的節目聲畫體驗。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廣電系黃國華老師:電視音訊製作新課題:從RF分配到AI自主判斷的轉型挑戰。啟發我們在課程中運用數位工具與跨域思維,例如多聲道錄音實作、即時串流教學等;透過類比廣電現場的協作模式,教師可引導學生理解「技術+創意」的融合,培養跨領域能力。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撰文: 廣電系黃國華老師 圖一: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隨著廣電科技的發展,電視製作現場出現了許多新技術與新趨勢,進一步影響了導播與成音工程師之間的合作模式。無線傳輸、網路通訊、沉浸式音效與AI工具的引入,一方面為節目聲畫呈現帶來更多可能,一方面也對雙方提出新的挑戰和學習門檻,以下略舉數例。 無線麥克風與頻率協調(Frequency Coordination): 在大型現場直播...
More

【教學新知】口傳系林殊宇老師:在影像創作中培養觀察與實作 ⼒。⼀⾨跨年級、跨領域的短影⾳課

作者: ⼝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林殊宇⽼師 在社群媒體⾼度視覺化的今天,學⽣對「影像內容」的消費⽐我們熟悉,但是對於「影像敘事」的理解與操作,卻仍停留在模仿與拚流量的階段。於是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不只是教他們「如何剪出⼀⽀影⽚」,⽽是讓他們從頭到尾「企劃、拍攝、剪輯、上線」,會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更能鍛鍊他們⾯對未來傳播⼯作的核⼼能⼒? 這堂課《進階社群短影⾳:主題創作》,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設計的。課程融合主題發想、內容策略、實地拍攝與社群發布等元素,希望打造⼀個真實的內容創作模擬環境,讓學⽣從內容⽣產者的視⾓重新認識影像創作。 從景美出發:學⽣⽤⾃⼰的⽅式讀懂在地 課程中,我帶⼊以「景美」為主題場域的vlog創作計畫,開放學⽣以USR精神為本,⾃由選擇切⼊點。從夜市到市場、從街頭藝⼈到巷弄裡的⽼店,學⽣必須親⾃踏查、設計拍攝主題與敘事觀點,最終製作成具備電影質感的短影⾳。 值得⼀提的是,這堂課並未規定狹隘的題材或格式,⽽是將「影像說故事」當作主軸,由學⽣⾃⼰定義他們想講的「地⽅故事」。學⽣的拍攝內容涵蓋社區⼈物、⽂化觀察、⽇常節奏與空間情感等⾯向,讓我們看...
More

【教學新知】(轉載)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114年7月)

在數位轉型與AI技術迅速發展的今日,教育現場亦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契機。AI已不僅是產業升級的關鍵,更是推動學習方式革新的動能。若能掌握AI應用思維,將有助於重新設計課程,強化學生專業力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AI產業人才認定指引(114年7月),本指引所提出的核心能力架構,不僅能為產業培養所需人才提供參考,也能啟發教師將AI技術融入教學,進一步提升課堂互動與成效,實現教育與未來趨勢的接軌。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經濟系田弘華老師× AI Coach:AI時代的高教轉型:我們該教什麼?怎麼教?為何重要?

作者: Hung-Hua Tien & AI Coach 🧭 開場:AI出現後,我們還需要學習嗎? 當大型語言模型如 ChatGPT 橫空出世、生成力爆炸,全面改變知識獲取與內容產製方式,傳統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根本質疑: 我們還需要學習嗎?大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這些疑問看似來自對技術的驚嘆,實則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層反思。AI 就像一面鏡子,讓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 我們該教什麼? 應該怎麼教? 這樣的高等教育為什麼還重要? (示意圖:本圖由許乃倫與ChatGPT協作生成) 本文將從這三個面向出發,嘗試釐清 AI 時代中高等教育的任務與價值。 🎯 我們該教什麼?──無可取代的關鍵能力 當 AI 能搜尋資料、撰寫文章、總結觀點、甚至生成創意時,許多曾被視為「高階能力」的工作內容,正在快速自動化。然而,人類仍握有 AI 無法取代的關鍵優勢──來自價值、語義、判斷與責任的能力。 這些,正是教育必須承擔的任務。未來教育應聚焦於以下四種無可取代的核心能力: 🔑 人類必備的四種能力 1. 問題定義力 AI 擅...
More

【教學新知】(轉載)關於曠課扣考制度的根本思索:從懲罰到關懷的轉變|扣考不是激勵學習的利器

當前高等教育體系的大專院校普遍設立所謂的扣考制度,根據該項的制度規定,修課的學生若是缺曠時數達到一定標準的話,便會被剝奪參加期中或期末的考試權利,並且該科成績將直接記為零分,這樣的規定看似是為了促進學生的出席率,但卻也引發了對於學生受教權的廣泛爭議。   (轉載)關於曠課扣考制度的根本思索:從懲罰到關懷的轉變……   (轉載)扣考不是激勵學習的利器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AI典範轉移下的教師角色再定義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AI典範轉移下的教師角色再定義。 本場講座分享,AI 不僅是教學輔具,更可能成為教師的協作與教學設計夥伴。從招生到課堂互動、從研究到學生輔導,AI 都正快速影響教育現場。 教師所面對的挑戰,不只是學習新工具,更是重塑角色,引領學生走向不可取代的未來。這一點,值得我們深思與借鏡。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示意圖: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數位落差2.0:當AI進步太快,誰被留在後頭?

生成式AI席捲全球,ChatGPT等工具進入日常生活與職場應用,卻也讓數位落差問題進入2.0時代。根據《太報》委託皮爾森數據公司進行的「生成式AI學習適應與衝擊感受調查」顯示,AI應用的理解與使用程度在年齡、教育程度與經濟收入間呈現高度不均,高齡者、低學歷與低收入族群更顯落後。專家警告,若缺乏妥善政策與資源配套,將導致「AI落差」成為新一代資訊不平等的根源,進一步擴大社會鴻溝。   (轉載)數位落差2.0:當AI進步太快,誰被留在後頭?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我們的終身學習大事」記者會 提供不同階段學習管道 滿足國人多元學習需求

教育部於114年5月29日舉辦「我們的終身學習大事」記者會,宣布推動三項創新措施:「第三人生大學」、「終身學習票券」及「終身學習資源平臺」,旨在因應高齡化社會與少子化挑戰,打造全齡友善學習環境。透過設計彈性學分課程、發放學習補助與整合多元資源,鼓勵國民在各階段持續進修與自我實現。教育部強調,終身學習不僅是基本教育權,更是現代生活方式的核心。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我們的終身學習大事」記者會 提供不同階段學習管道 滿足國人多元學習需求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高等教育推動自主學習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在AI與數位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自主學習」正成為關鍵的教育趨勢。自主學習是一種有策略、需支持的能力培養過程。透過學習規劃、資源運用、自我調整與同儕合作,學生能掌握自己的學習節奏,培養持續學習與成長的能力。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高等教育推動自主學習的挑戰與因應策略 教師可應用學習鷹架、小組合作與數位工具設計等策略,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走向「自我學習」。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示意圖: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五高教協會籲請支持 200億元特別預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

行政院日前編列200億元「強化高等教育人才培育」特別預算,規劃用於高教育才攬才、支持創新創業以及精進校務經營等面向。國立大學校院協會、國立科技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私立科技大學校院協進會及專科學校教育聯盟(以下簡稱「五協會」)聯合呼籲,人才是應對科技高速發展、國際情勢變化劇烈的關鍵,每一分對高教的投資,都是對臺灣未來的保障,懇請立法院支持高教發展。   (轉載)五高教協會籲請支持 200億元特別預算「強化高教人才培育」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

【教學新知】(轉載)轉型之路:2025管理教育論壇深入剖析全球化趨勢與臺灣挑戰

2025管理教育論壇聚焦臺灣MBA與EMBA教育的挑戰與轉型,由管科會與TABS首度攜手舉辦,集結多所大學商管學院代表,透過專題演講與跨校對談,探討少子化、國際接軌與課程設計等核心議題,為臺灣管理人才培育尋求創新路徑與全球對話契機。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轉載):轉型之路:2025管理教育論壇深入剖析全球化趨勢與臺灣挑戰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新知」長期邀稿: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