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教學影片 |
隨堂錄影 |
場合 |
MOOC 以此為主。 |
較常見於 OCW。 |
地點 |
棚拍 (綠幕、搭景)/外景/螢幕錄影/其他
(老師面對攝影機) |
上課現場/實體教室
(老師面對現場學生,攝影機追蹤老師) |
影片數 |
一週/一單元的講次分成數個小單元,
每個小單元 (概念) 1支影片。
(這就是「微教學影片」啦!)
【註】因為有細分,所以方便老師「參考書目」指定特定章節。 |
通常一節課(50 分鐘)做成1支影片,
以下課鐘響為切分點。
甚至一週兩三小時的內容就1支影片。 |
影片長度 |
每支 3 至 5 分鐘,
通常不超過 15 分鐘
交大《英文寫作有訣竅》
9 分43 秒
|
數十分鐘,甚至超過 1 小時。
一節課 50 分鐘,通常二節,有時三節。
扣掉點名、休息、不適當的片段等,
至少還有幾十分鐘。
台大《正是時候讀莊子》
1 小時 8 分 11 秒
|
教師 |
|
絕對是講授內容、言語表達、風采、現場互動…都令人讚嘆的老師。 |
分鏡
/剪輯 |
事先規劃。
北藝大、奇美《曠世名琴訴說的故事》
5 分 42 秒
|
可以事後決定要要哪一機拍攝的畫面。
台大《自然科學概論》(雙機或以上)
43 分 45 秒
(當然之後要花相當多時間剪輯)
|
影片後製
影片前製 |
常穿插或合成字卡、圖像、動畫。
香港大學《中國哲學思想》
3 分 29 秒
|
雙機剪輯,適合現場師生互動較多的課堂 。
台大《大法官講堂》
1 小時 24 分 31 秒
|
畫面設計 |
相當注重。
嘉義大學《不只是簡報》
14 分 12 秒
|
除非後製,不然就只是現場畫面。
台大《紅樓夢》
|
情境設計 |
較方便。
香港理工大學《亞洲職場英語 》
課程介紹影片
|
現場較不易達成。 |
影音品質 |
聲音
(老師) |
收音品質較好。
(棚拍沒噪音,且麥克風離比較近。) |
收音品質較差。
(且常有來自學生區或環境的雜音或噪音。) |
聲音
(學生) |
好。學生的段落通常也是單獨拍攝,
所以收音品質和老師一樣。 |
相當差!甚至聽不到學生發言。
除非另備麥克風給學生。
「指向麥克風」通常只針對老師的方向,
無法兼顧到學生座位區,
所以學生發問或回答問題時,聲音常小到聽不到。 |
畫面
清晰度 |
較佳。
(攝影機靠近老師。) |
較差。
(攝影機常位在教室中後段,
雖可以拉近鏡頭,但清晰度還是有差。) |
老師大小 |
半身,或頭部特寫。老師近在學生眼前!
(攝影機離老師較近) |
全身到半身。
(攝影機離老師較遠,半身通常只是將鏡頭拉近 ) |
光線 |
棚拍可以打燈。
光線足夠,且較均勻。 |
較差。
(教室現場光線。)
(且老師如果有因投影而部分關燈,會更暗。) |
攝影品質 |
綜合以上,較佳。 |
綜合以上,較差。
尤其修課人數多的課,教室更大,錄影條件更差。 |
課程設計 |
針對「線上數位學習」而設計。 |
一般實體課程,順便錄影。 |
講課對象 |
以錄影效果為主要考量。 |
以現場學生為主。 |
可否 NG |
覺得某段講不好,可以 NG 重拍。 |
嗯,不會。以上課原有進度或節奏為主。
(覺得不好的地方,後製時可刪掉,但很少補拍。) |
智財權 |
準備的素材(圖片、影片、音樂、範例…)
事先就已解決智財權問題。
或乾脆製作團隊自己繪製、拍照。 |
為避免老師使用到有版權疑慮的畫面,
錄影有時會避開投影畫面,或在剪輯時刪除。
(所以不在現場的學生,比較無法全面理解。) |
製作團隊
前置作業 |
事先需花時間規劃影片單元,
並繪製圖片、動畫等素材。 |
大致同一般的備課。 |
後製時間 |
可能相當多。 |
如為雙機剪輯、上字卡、檢查有否不能公開的內容..,也是很花時間。 |
製作團隊 |
除了攝影師外,還有美工、動畫師、後製剪輯等人員。 |
攝影師、後製剪輯、上字幕。 |
備註 |
或經律師審核,以確保內容無侵權疑慮。(畢竟是要上線公開的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