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師】110學年度教學特優教師-陳秀鳳老師教學經驗分享

    本人在新聞系教的多半是實作課程,從大一的傳技課、大二的影音新製作、大三的小世界實習、大四的媒體實習,以及研究所的深度採訪報導。這當中尤其以新聞系核心課程小世界實習課最花費時間心力、最受挑戰檢驗,也最有成就感。學生從大二升大三,新聞基礎已經奠定,不論是平面、影音或融媒體新聞技能也初具概念;小世界實習就是驗收過去兩年基礎學習的實作課,從理論到實作的過程,各種千奇百的問題,常常令人應接不暇,而且24小時無休。   

    新聞系每一班60人上下,兩人一組的小世界影音班,由於每個人資質不同、面對的困難不同、碰到的問題也不同、做出來的作品更不同,為了讓每一個同學從初學的錯誤中快速成長,本人堅持採取大班規模小班教學。簡單說,就是延長座班時間,再加上晚上google meet 上線,利用臉書社團+Line群組,提供學生預約時間,讓每一組學生從報線到初稿,都有分別至少20分鐘,來跟老師個別面對面討論並檢討。(如圖二)如此一來,老師用心且嚴格指導學生,學生多半也會正面回應,一期比一期明顯進步。

圖一:小世界影棚作業,指導老師與學生齊心協力。

 

圖二:利用臉書社團定期公告,提供同學個別登記預約討論時間。

    攝影棚作業也是親力親為,每一期的小世界新聞盯帶到最後品質無誤,才准上架播出,如有瑕疵,寧可全部重新開棚錄影,養成學生進棚後就得全神貫注的工作態度,而且成敗自行負責。(如圖一)

    其次,我會利用外力來激發學生幽微的嫉妒與競爭心理。公共電視Peopo公民新聞網,提供學生作品上傳供大眾點閱,再由公視編輯挑選,如獲選用,學生除了作品會在公視頻道播出外,還可獲得1000元稿酬。獎金雖然不多,卻可激起同儕之間的榮譽感,做為授課老師,我會在FB社團不定時且刻意公告獲選名單,一方面恭喜作品被選用的同學,一方面也激勵其他同學更加努力爭取「下一次換我」的心理。(如圖三)事後證明,這方法非常有效,而且不著痕跡。許多原本沒什麼鬥志的學生,會因為老師的榮譽榜貼文,而更加努力!

圖三:平時在FB社團不定時公告榮譽榜,激勵學生競爭心理。

    經過一兩期的檢討修正,學生們最後拿出的專題作品就會比較具有可看性,此時再適度討論修改,鼓勵學生儘可能報名國內外新聞獎項比賽,為自己爭取榮譽,也為未來的就業或考研究所充實履歷。我們世新新聞系小世界課程的影音作品,近幾年來可以說是國內各大新聞獎學生組的長勝軍,不論是全球華文永續報導獎、曾虛白新聞獎、吳舜文新聞獎、Peopo公民新聞獎、銀響力新聞獎,我們入圍和得獎的件數都是全國各校第一,甚至有些非新聞敘事類短片比賽,如外交部「全民潮台灣」短片徵件、「感動久久」全國校園短片徵選,我同樣鼓勵學生報名參賽,也同樣拿下好成績!(如圖四)

圖四:各獎項獲獎學生(僅部分)與指導老師合影

    上一屆學長姐的優異表現,我會拿來鼓勵下一屆或者一、二年級學生,這種一屆傳一屆的風氣於是慢慢形成,讓新聞系學生的作品,這幾年在各大新聞獎比賽中,連戰皆捷、戰績輝煌。

    同時,為了讓二年級的學生及早進入實作舞台,我讓學生提早使用全媒體大樓三樓攝影棚,一方面讓他們認識學校的硬軟體設備,一方面藉由場域體驗讓他們對影音新聞產生興趣。經由三年級小世界學生幹部的操作,讓學弟妹親身觸模攝影棚的運作,並且站上主播台播自己做的新聞。(如圖五)

圖五:二年級「影音新聞製作」課,讓每位有興趣的學生上台體驗播新聞。

    經由這樣的設計運作,大二學生對於大三小世界實習課,就會有更多的理解與期待,也不會那麼擔心害怕。

    大四「媒體實習」依課程設計,學生會按各自興趣到各新聞媒體實習,學校與實務的差距往往就在此時發生。為了解修課學生的實習問題,我會實際到這些場域參觀並請託主管多多照顧並教導實習學生,如果有任何問題可以隨時告訴指導老師,共同解決學生實習可能面臨的難題。(如圖六)許多學生在每月一次與老師的面談過程中,才深刻體會老師在大三時嚴格要求的用心良苦,甚至在畢業後還常常懷念「小世界」的手把手教學,因為業界「再也沒有人會這樣教」。經由這樣的指導與磨練,也減少學生畢業後進入業界的不適應。

圖六:老師分別到鏡新聞、台視新聞部探視實習學生。

    除了大學部外,新聞所「深度採訪報導」課,同樣理論與實務並進,開課學期本來自費邀請目前業界最頂尖的資深調查記者,來課堂上跟研究生分享調查採訪的挑戰與壓力。像是TVBS最強的調查記者林上筠,以及鏡周刊資深調查記者劉志原,都是在新聞界獲獎連連的優秀從業人員,他們的演講也獲得修課學生熱烈迴響、欲罷不能。(如圖七、八)

圖七:TVBS調查記者林上筠到班演講,分享追蹤學童營養午餐一餐只有17元,以及亂倒廢爐碴污染農地的調查報導,學生提問欲罷不能。

圖八:鏡周刊資深調查記者劉志原,以卓新獎調查報導得獎作品「銀行員之死」,跟同學分享他的採訪心路歷程,句句血淚、扣人心弦。

圖九:(上)學生參訪最年輕電視台的深度報導部門,並與主管對談。

(下)學生參訪華視新聞雜誌錄影過程,並參訪體驗節目部的服裝道具。

    不只是在課堂上,即使是研究生,我也希望他們能夠多多了解實務界的運作,因此開課期間也會帶領他們到新聞媒體參訪,並與相關主管對談交流。許多研究生第一次進電視台聞部,對實務工作場域也有了新的想像。(圖九)

    台灣電視人才荒已有多年,有線台無線台都一樣。(詳見2023.09 09.08 翁秀琪教授文https://reurl.cc/NyrMR5) 這幾年接近畢業季時,幾乎天天都有媒體主管來向新聞系求才,身為新聞系的老師,在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我依然希望能在每年180個畢業生中,激發他們對新聞工作的熱情、教導他們從事新聞工作的技能,以及進入這行業可能面臨的心理衝擊和挑戰,倘若能有三分之一以上學生畢業後願意投身新聞業,成為新聞界的新血,點亮那一點點燭光,我會覺得自己的辛苦、用心和努力是值得的。而的確,不少學生進到業界表現亮眼,深獲好評,讓我感覺與有榮焉。(圖十、十一、十二)

 

圖十:畢業生在TVBS、鏡新聞表現優異,深獲主管肯定。

圖十一:畢業生在東森、寰宇新聞(現轉到壹電視)表現穩重,可圈可點。

圖十二:畢業生在中視新聞、台北市政府發言人室服務,均深受主管信任。

    「不管你的條件再好,別人眼睛看到的都是態度。」「先做人,再做記者。」

這是我對每一個教過的學生都會再三強調的兩句話。我對新聞系學生的教學和訓練,強調的不只是新聞技能,還有新聞倫理與道德;不少學生畢業順利就業後返校找老師,都說一直記得這些話;不少學生受到老師對新聞熱情的影響,畢業後決心投身新聞業;而經由老師引介進到各新聞媒體的學生也不在少數。這是我在世新第三年半獲得教學特優獎很大的回饋與感動,希望未來能持續帶著這樣的教學熱情,培養更多新血投入新聞傳播業,為這已然渾沌的產業帶來一點新鮮的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