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學教師,當初認定的資格在於專業領域的知識,而不像中小學教師具備專業的教學知識與能力。因此,此處關於教學心得的分享,僅是個人在教學過程中的摸索與嘗試後的一些初淺想法,還請各位老師斟酌參考。
圖1 上課時胡全威老師十分重視與同學們的互動
首先,就教學理念而言,我碩士論文研究的對象,一位德國政治哲學家Leo Strauss,他是一位非常受敬重的教師。對於教學,他提到,“Always assume that there is one silent student in your class who is by far superior to you in head and in heart.”因此,我在課堂上從不敢低估學生,盡力準備,並向同學們分享我所理解與學習到的知識。
其次,就具體教學技巧上,我想分享三個方面:
一、課程結構安排
曾經參加北一區的教學工作坊時,學習到BOPPPS教學法。簡單來說,B是Bring in,也就是將學生帶入學習情境,無論是透過具體問題還是提出需求,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O是Objective,指的是學習目標,需在課堂上清楚告訴學生我們這門課要學習什麼內容。我通常會有學期總目標與今日課程目標,在課前與課後都會再次提醒同學,我們這門課會學會些什麼,同學應該要會什麼。
圖2 學習總目標:每堂課會說明這學期這門課可以達到的學習目標
接下來的三個P是:pre-assessment(前測)、participatory-learning(參與學習)和post-assessment(後測)。簡單來說,前測是用來了解學生的程度,這才會知道教學內容安排是否妥當。這可以透過課堂問答、小測驗或問題討論方式進行。
圖3 單元目標:每節課可以學習到的目標
參與學習則鼓勵學生的積極參與,而非老師單方面的講授,譬如可以透過小組討論、上台分享、辯論、實作等方式促進互動。特別是現在學生專注力較弱,參與學習確實有其好處。
最後,後測則用來評估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課程內容,是否有誤解或未掌握之處。
最後的S是Summary,也就是總結,幫助學生回顧所學,加深印象。由於一堂課內容豐富,常常容易談到許多內容,最後時,再幫同學總結核心內容,有助於同學們聚焦,而且強化記憶。
以上是簡要介紹,有興趣的老師可以上網深入查閱BOPPPS相關資料,或參加相關的教學工作坊,應該會有更多收穫。也因此,基於上述原則,我在課程結構上會盡量運用這種框架,以較有層次的方式安排教學進度,讓教學內容更具邏輯性。
二、課程活動提高注意力
當前的學生受短影音的影響,容易失去專注力。因此,課程設計時應避免過長的單向講授,適時轉換教學方式,這也是與前述提到的「參與學習」相同的概念。活動方式,例如兩、三人討論、上台分享、辯論、線上測驗或製作海報等方式。這些活動有助於調整課堂節奏,當學生即將失去注意力時,新的活動可以重新引發他們的專注。
此外,每位學生的學習方式不同,有些擅長聆聽,有些擅長實作,有些喜歡討論。透過不同的學習方式和評分機制,可以讓學生有更多發揮的機會。
圖4 辯論比賽:運用辯論活動讓課堂更活潑
三、班級經營以人為本
用心的老師會盡量記住學生的名字。如今,網路知識隨時可得,AI更是多能直接提供各種答案。在這樣的環境下,老師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生命感動生命」,以身作則來影響學生。因此,在教學中盡可能展現對知識的熱情、對同學的關注,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
如果難以記住學生名字,也可以使用固定座位表,並在課堂中多次呼叫學生名字,以便逐漸記住他們的面孔。此外,對於轉學生,建議在開學時安排自我介紹,並請班代或熱心同學協助,使班上的同學從基本的做人道理出發,接納新成員,進而進入學習狀態。
以上觀點是個人在教學過程中累積的淺見,野人獻曝,就斗膽與各位老師分享。對我來說,教學就像是表演藝術,無論如何準備,都難以預測每一堂課的教學成果,也無法預知學生的反應。有時成功,學生興致高昂;有時失敗,同學低頭,只滑手機。但即使如此,在獲得較好的回應時,仍能感到莫大的成就感,至少在這茫茫混亂的塵世中,貢獻出一些微薄的積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