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口傳系林殊宇老師:在影像創作中培養觀察與實作 ⼒。⼀⾨跨年級、跨領域的短影⾳課

作者: ⼝語傳播暨社群媒體學系林殊宇⽼師

在社群媒體⾼度視覺化的今天,學⽣對「影像內容」的消費⽐我們熟悉,但是對於「影像敘事」的理解與操作,卻仍停留在模仿與拚流量的階段。於是我開始思考:如果我們不只是教他們「如何剪出⼀⽀影⽚」,⽽是讓他們從頭到尾「企劃、拍攝、剪輯、上線」,會不會在這個過程中,更能鍛鍊他們⾯對未來傳播⼯作的核⼼能⼒?
這堂課《進階社群短影⾳:主題創作》,便是在這樣的思考下設計的。課程融合主題發想、內容策略、實地拍攝與社群發布等元素,希望打造⼀個真實的內容創作模擬環境,讓學⽣從內容⽣產者的視⾓重新認識影像創作。

從景美出發:學⽣⽤⾃⼰的⽅式讀懂在地

課程中,我帶⼊以「景美」為主題場域的vlog創作計畫,開放學⽣以USR精神為本,⾃由選擇切⼊點。從夜市到市場、從街頭藝⼈到巷弄裡的⽼店,學⽣必須親⾃踏查、設計拍攝主題與敘事觀點,最終製作成具備電影質感的短影⾳。
值得⼀提的是,這堂課並未規定狹隘的題材或格式,⽽是將「影像說故事」當作主軸,由學⽣⾃⼰定義他們想講的「地⽅故事」。學⽣的拍攝內容涵蓋社區⼈物、⽂化觀察、⽇常節奏與空間情感等⾯向,讓我們看到許多意想不到的觀察⾓度,也促進他們對於公共空間與城市⽂化的感知⼒。

  

學⽣⽤質感Vlog重新包裝景美夜市⾏程                 學⽣⽤布偶作為主⾓,創作景美奇幻遊記            學⽣以⽣活記錄切⼊,帶⼊景美⽣活圈

混齡學習與同儕切磋:跨年級的創作對話

這⾨課為選修課程,修課學⽣橫跨⼤⼀到⼤四。這樣的年級組成在初期的確帶來技術與經驗的落差,但反⽽也形成了⾃然的同儕互助與創作對話機制
⼤四學⽣熟悉剪輯與拍攝節奏,能快速完成作業流程;⽽⼤⼀學⽣在主題切⼊與視覺想像上則更為⼤膽。這些不同經驗的碰撞,促成許多課堂外的協作與學習:有⼈組成拍攝⼩組互相⽀援,也有⼈會在剪⽚時主動尋求資深同學的意⾒,讓創作過程多了更多討論與修正的空間。
這樣的混齡編制,也提醒我們在設計課程時,可以考慮如何把「年級差異」轉化為資源,⽽不是障礙

上線與回饋:讓學⽣⾯對真實觀眾

課程最終要求學⽣將作品上傳⾄Instagram社群平台,模擬實際內容發布的場景。我和學⽣⼀起追蹤數據、觀察#調整所帶來的流量變化、以及短影⾳封⾯設計等等。
這個部分除了鍛鍊他們的數位操作與視覺呈現能⼒外,也讓他們第⼀次必須思考:「我的作品會被誰看⾒?怎麼樣才能讓觀眾停留下來?」
我們共產出六⽀短影⾳作品,上架後在⼀週內總觀看數超過33,755次。這不只是量化的數字,對學⽣⽽⾔,這是⼀次真實的觀眾對話經驗,也讓他們意識到內容設計的邏輯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與挑戰。
在期末匿名回饋中,許多學⽣表⽰:「這是第⼀次從0到100⾃⼰做完⼀個影像作品」、「和同學討論拍攝與剪接的過程,⽐我想像中重要很多」。

 

學⽣作品被陌⽣⼈讚美「好有⽇系感」!                                                                  學⽣作品引發討論,讓更多⼈認識在地商家

給⽼師們的觀察分享

這⾨課的規劃與實施,對我⽽⾔也是⼀場不斷調整的實驗。幾點反思供校內其他⽼師參考交流:

  1. 主題彈性是關鍵:如果能提供⼀個⼤⽅向(如:地⽅觀察),並讓學⽣⾃由詮釋,創作意願會⼤幅提升。
  2. 社群平台作為成果展演場域:學⽣對「上架」這件事有強烈認同感,反⽽⽐單純課堂發表更有參與度與認真度。
  3. 跨年級組合能產⽣正向作⽤:經驗者與新⼿的搭配,在正向引導下可以成為創意的催化劑。
  4. 教師⾓⾊轉為創作顧問:給予範例、設計回饋機制,⽽⾮主導每個細節,是維持學⽣⾃主性的關鍵。

未來,我希望持續發展這種「以實作為核⼼、以內容為導向」的課程設計,並期待與不同學⾨的⽼師合作,共同發展更多以學⽣為創作者⾓⾊出發的教學場域。畢竟,在內容產業快速變動的今天,教室本⾝也可以是訓練觀點、實踐創意的實驗室。以上是我的觀點分享,謝謝閱讀!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