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114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經驗分享

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際,本校持續深耕教學創新,特邀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分享寶貴的申請經驗。温老師將課程結合生成式AI與鷹架理論,引導學生從被動學習轉為主動創作。透過手機、平板與筆電的即時操作,學生能以最新技術實踐影音與圖文生成,貼近產業脈動,培養獨立創作與問題解決能力。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114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經驗分享。此案例展現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如何助力教師課程創新,啟發更多跨域合作與學習熱情。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編輯|教學發展中心

圖一: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協作生成

在教育部推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同時,本校亦積極推動教學創新,並於近期舉辦「114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精進與執行經驗分享會」,邀請多位教師交流申請與執行心得,期望透過經驗分享激盪更多創新思維,持續營造優質教學環境。

其中,傳播管理學系温志皓老師的分享引發與會教師熱烈關注,展現他如何結合理論與實作,並導入生成式AI技術,翻轉學生對資訊課程的刻板印象。


圖二:温志皓老師與會分享

温老師回顧,他原先開設的「資訊管理」為理論導向課程,對多數傳播背景學生而言艱澀難懂,學習動機薄弱。為突破困境,他自三年前起啟動教學轉型,所授課程「媒體產製與人工智慧生成內容實作」,將理論與實作結合,並引入生成式AI工具,讓學生以手機、平板、筆電操作影音與圖文生成,實際應用最新技術,貼近產業脈動。

為強化學習歷程,他引入「鷹架理論」(Scaffolding Theory),由教學助理協助學生入門,待逐步熟悉後再撤除支援,以培養其獨立創作能力。此外,課程亦鼓勵學生參加各類競賽,透過學長姐經驗傳承,形成正向學習循環。即便部分競賽限制使用特定AI工具,課程仍引導學生探索替代方案,進一步培養問題解決能力。

温老師指出,課程改革後,學生學習態度有明顯轉變,從過去的「被動接受」轉向「主動創作」,課程教學評量平均達4.8分以上。甚至有學生因特殊狀況無法參與團隊合作,仍堅持獨立完成一部AI動畫,僅憑免費工具與每日有限點數,即創作出長達兩分鐘的完整影片,展現強烈的學習動機與創作熱情。

温老師的經驗展現「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對教師而言,不僅提供資源支持,更是課程創新與教學績效累積的重要推手。未來,本校將持續推動跨領域教學與資源整合,鼓勵更多教師投入教學研究,協助學生在翻轉式學習中探索自我價值,全面提升高等教育教學品質與國際競爭力。

圖三:温志皓老師所分享簡報

 

🔗相關資源連結: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統操作」: https://tpr.moe.edu.tw/download/manual1
👉參閱教發中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區」: https://reurl.cc/qGM6ey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