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115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案精進講座:學門召集人鄭月秀教授「從審查視角剖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引導教師掌握撰寫關鍵」

教育部推動115「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之際,教學發展中心特別邀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正召集人鄭月秀教授,親自分享學門審查重點、提案趨勢與常見撰寫迷思,協助教師從審查端視角精準掌握撰寫方向與通過關鍵。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115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案精進講座:學門召集人鄭月秀教授「從審查視角剖析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引導教師掌握撰寫關鍵」。協助教師深化教學實踐研究精神,提升研究與教學並進之能量。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編輯|教學發展中心

為協助教師掌握教育部115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申請要領,教學發展中心於114年10月29日(三)特邀「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正召集人-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鄭月秀教授,舉辦線上講座「從審查視角看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概況」,深入解析提案趨勢與常見撰寫迷思,吸引眾多教師踴躍參與。

鄭月秀教授首先以自身從雲科大到臺藝大的教學經驗開場,鼓勵教師「勇於提問、善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平台」,並指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精神不在追逐趨勢,而是回應教學現場的真實問題。」回顧自107年起參與計畫以來,見證申請件數與通過率逐年提升,顯示教師們積極投入教學研究,並強調:「教學實踐研究計畫設立的本質,是協助教師以方法論支持教學現場改變,真正提升學生學習成效。」


圖一:擷取自計畫官網頁面

鄭教授進一步分享113至114年度的趨勢,指出人文藝術及設計學門的申請件數已突破500件,而新增的「健康、情緒健康與福祉學門」則反映高齡化與情緒健康議題的重要性。提醒教師在撰寫計畫時,應避免「為方法而方法」,或讓課綱與計畫內容脫鉤等常見錯誤,並強調計畫書重點落在「教學現場問題的明確性」與「具體可行的改變策略」,重視的是能否從實作中累積具體證據,展現系統性反思與創新教學精神。

針對熱門研究趨勢,「生成式AI」成為114年度的關鍵詞之一。提醒教師,應說明AI工具如何實際解決教學現場問題,並兼顧AI倫理與學生學習的平衡。並以自身案例為例,展示如何運用詩意轉化訓練激發學生創意,成功解決多元生源差異所造成的學習落差。她指出:「在AI大量撰寫計畫書的時代,教師更應展現自身對教學現場的真實觀察與覺知,這才是AI無法取代的價值。」

教學發展中心未來將持續辦理115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案精進講座,協助教師深化教學實踐研究精神,提升研究與教學並進之能量。也誠摯邀請各位師長持續關注並踴躍參與後續活動,共同打造創新且永續的高等教育學習環境。


圖二:活動預告

📢 教育部「115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徵件線上說明會(簡報、影片)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統操作」 https://tpr.moe.edu.tw/download/manual1
📢 歡迎加入教發中心「SHU教學實踐LINE社群」🔗 https://reurl.cc/aer6ml
📢 歡迎參閱教發中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區」🔗 https://reurl.cc/qGM6ey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