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副教務長暨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陳彥龍:「不及格人數低於5%的解讀:是『佛心』,還是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教學新知分享:不及格人數低於5%的解讀:是「佛心」,還是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撰文:陳彥龍)

 

為掌握教學現況,本校教務處於日前寄發電郵,請專、兼任授課教師處理112-1學期大學部日間與進修學制學期成績時,如有課程(扣除停修及扣考之學生)成績不及格人數未達5%,或不及格人數超過20%,請授課老師填寫「課程學期成績分布說明書」,送至教務處存查。

教務處說明,此項措施係為瞭解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狀況,無涉教學評鑑或其他評量,由老師依學生實際學習狀況與成績分布確實填寫。然而仍引來新聞媒體報導,並被有心人士簡化、曲解為「必當率」。事實上前揭作法已從111-2學期開始實施,依據回繳資料質性分析,筆者認為,「不及格人數未達5%」的背後,亦涵蓋「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重要解讀。因此本文以校務研究(IR)角度,整理相關回繳資料當中,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輔導作為。

以111-2學年度為例,本校大學日間部的教學評量平均成績為4.5,進修學制教學評量平均成績為4.6。如此高的教學評量,有人懷疑是老師「佛心」不當人,「討好」學生換得的?從繳回的成績分布說明書來看,其實是採取更嚴格的缺曠查核。

一位通識中心教師的說明書這樣陳述:「本課程著重在前頭就嚴格把關…..第一節必簽到,第二節必簽退,上課不允許睡覺、聊天、滑手機,所以心存僥倖經常翹課者或不認真的同學皆已停修或扣考,留下者大多數有基本的上課水平。」落實點名機制,提前汰除學習狀況不佳學生,反映在相當比例的說明書當中,並認為「所採用的教學方法之有效性,可培養學生的穩定學習能力,並提供學生適應和成長的機會」。授課教師多半肯認,在開學第一週就開宗明義,言明成績評量方式,是後續執行的重要基礎,也能杜絕日後爭議。

事實上,有不少老師將其「佛心」,展現在積極的學業輔導上。一位傳院的老師說:「在授課過程中/後,我已花費很多時間、精神,防患於未然,詳細說明/追蹤各項作業進度、提醒學生繳交/補交各項作業、瞭解個別學生缺曠課原因…」;管院某位老師則表示:「期中考成績考不理想同學,給予繳交另外作業加分….期末考前讓學生補交作業,同學願意學習的有補救機會」;另一位老師則陳述:「本課程作為大四下的必修課,在評分設計得確保學生之出席、考核得確保知識之學習、報告得確保瞭解個案之執行,因此本學期全班皆符合本課程的學習目標」。

值得注意的,有部分老師是透過本校教學設備、空間的充分運用或作業設計,來達成既定的教學目標,「這些先進設施和活動能夠讓學員迅速進入狀況並完成課堂作業。」這類老師所指,包括軟硬體設備、數位學習系統、PBL教學法等的導入,來達成有效的學術實踐行動。授課老師的用心,往往從學生的改變得到回饋。人社院某位老師說:「這是一群怯步與沒自信的孩子,打從第一堂課開始,幾乎沒有人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最後一個月的表現,孩子們已經知道自己是誰:主動與我互動、詢問參考資料,甚至在離開課堂的現在,仍持續與我請益英語問題…」。

進修學制方面,由於許多同學是白天在職,上課又逢交通壅擠時段,學生缺曠變多時,所衍生的扣考、停修、不及格比率都會增加。要全班達成教學目標而非「放水」,有其挑戰。在進修學制不及格人數未達5%的回繳說明書中,某全媒體學程的老師就指出,對於出勤狀況會再三叮嚀,每次上課由班代或教師親自實施點名,並根據出席狀況給予成績配分。在實作技術課程上,亦見影視學程老師落實每周器材操作,讓每位同學都能擔任特定職位,以吸引同學踴躍到課,成功提高學習成效與教學滿意度。在成績評量設計上,除期中考、期末評量外,有進學班老師規劃高達七次的課堂作業並給予配分,或設計學生互評等多元評量法來翻轉課堂,一樣達成高通過率的教學目標。

從教育文獻可知,「成績評定」本有其功能與重要性,包括:(一)代表學習成果,是學生和家長了解學習成效之依據;(二)可做為申請獎助學金、推甄入學、求職、申請學校等之書面參考資料;(三)教師針對該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對學生學習成果之目的,所展現的結果進行反饋,作為教學改善之參考;(四)學校行政單位可進行校務研究,對於教師教學創新精進與學生輔導具有重要指引作用。

因此,在大學端,無論是學生、老師、學校行政單位,都必須在乎打成績這件事。成績評定只是最終的數字結果,過程包括多元評量方法的設計、預警制度、扣考機制、實施教學輔導等,都是達到教學目的之重要手段。面對私校因應少子化下的學生素質改變、銜接108課綱素養導向教學,以及退學標準由嚴格變為寬鬆之後,成績評定對學生學業學習之影響將持續存在,且益形重要。教務處將持續投入校務研究,作為本校教學精進之參考。

 

參考文獻

何慧卿(2018)。〈教師給予學生成績之分布及考量因素之探討〉。《教學實務研究論叢》,第五期,頁1-22。

胡清暉(2008年11月16日)。〈多數大學已取消必當率〉,《自由電子報》。

畢威寧(2013)。〈常態分配應用於大學生學期成績調整及排名策略的研究〉。《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9(2),頁13-18。

鄭保志(2018年6月)。〈修課成績的決定因素分析〉。《國立中央大學校務研究辦公室季報創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