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中文系佘佳燕老師:「馴化、退化的危機?別讓學生拱手交出腦袋」

【教學新知分享:馴化、退化的危機?別讓學生拱手交出腦袋】(撰文:佘佳燕)

    人工智慧AI是人類的好幫手,善用AI協助人類執行任務,能解決我們許多問題,並獲取最大成效。然而,再強大的工具仍端賴人類正確地使用,才能將它的效益發揮到最大化,並且避免帶來危害。

    歷史學者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1976-)在《21世紀的21堂課》提及「自由」時認為,若想避免被機器人操縱心靈,那麼,當我們在投注研究人工智慧時,也應當用同樣的投資來提升人類意識。他舉了兩個例子說明。譬如,在職場上,上司會希望我回覆電子郵件越快越好,但他對於我品嚐和欣賞眼前食物的能力,毫無興趣。結果就是我連吃飯的時候,都在收電子郵件,慢慢失去了重視自己感官感受的能力。又如,整體經濟體系逼著我要擴大投資組合、讓投資更多元,但完全沒讓我有動機去擴大同理心,讓我的同理心更多元。於是,我投入大量心力想瞭解證券交易的種種奧秘,但幾乎不花什麼心思來瞭解痛苦背後有什麼深層成因。人類像是經過馴化的家畜。當我們不願投入足夠心力,只一心想著提升網路連結的速度、提升大數據演算法的效率,最壞的局面可能會是退化且遭馴化的人類,濫用人工智慧傷害自己與世界。

    哈拉瑞所形容的退化且遭馴化的人類,與當今教學現場某些學生的狀況,似若合符節,令教師心有戚戚焉。教師在課堂上言之諄諄,台下有些學生聽之藐藐。當學生對於「學習」這件事失去熱忱,只注重成績;那麼,他便無法體會到學習所帶來的單純樂趣。當整個社會只重視利益與數字;那麼,年輕學子正失去人生重要的價值信念與遠大的未來。當學生不願意學習,輕率地將報告、作業交給AI包辦時;那麼,他喪失的是身為人極其珍貴的思考力。

    甚至有人認為人工智慧時代,人類何須學習?凡事交由AI解決即可。於是,教師收報告或作業時,不免遇到少數學生懶得動腦,直接將自己的腦袋拱手讓給AI。事實上,用AI產製的報告或作業,難逃專業領域人士的法眼。那些不願意投注時間精力紮實學習,被AI馴化而腦力退化的學生,因長期摒棄探究與思考,缺乏認知能力,面對AI產製的錯誤訊息,自是沒有能力判讀。於是,被老師退報告、作業或被打上零分,甚至可能還滿頭霧水,不知原因為何?

    人工智慧能助人類一臂之力。然而,人有許多寶貴抽象思維能力,非任何機器能隨意取代,而且這些思維能力在未來可能顯得更為重要。趨勢作家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1964-)指出,未來,將是一個重視創新、同理心,與整合力的創意時代。成功的關鍵是「高感性」(high concept)與「高體會」(high touch)。「高感性」指觀察趨勢和機會,以創造優美或感動人心的作品,編織引人入勝的故事,以及結合看似不相干的概念,轉化維新事物的能力。「高體會」則是能夠體察他人情感,熟悉人與人微妙互動,懂得為自己與他人在繁瑣俗務間,發掘意義與目的之能力。

    就人文學科而言,語言文字是學習的核心。但語文不僅止於聽說讀寫的能力,語文和人類的閱讀力、理解力、敘事力、寫作力、思辨力、美感力、敏銳力、想像力、創造力等思維的養成,息息相關。況且,大量閱讀古今中外經典文學作品,除了能增廣見聞,培養前述能力,更能潛移默化地為生命帶來智慧,讓人生無論身處順境或逆境,皆能活得自在。哲學家維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1889-1951)說:「我語言的界線意味著我世界的界線」。語文,不僅是人類思考的基礎,人際溝通的工具,傳承知識的載體,也是認識文化與世界的媒介。人文教師如何在人工智慧浪潮下,透過教學善用科技工具,別讓學生輕易將腦袋拱手讓給AI,落入馴化、退化的危機,是責任也是使命。

參考文獻
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著,林俊宏譯:《21世紀的21堂課》(台北:遠見天下文化,2018年),頁90-92。
丹尼爾‧品克(Daniel H. Pink)著,查修傑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台北:大塊文化,2006年),頁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