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115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案精進講座:社會學門副召集人王麗斐教授揭示計畫精神與撰寫實務,引導教師共創教學創新

115年度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於114年11月20日開放徵件,詳細內容可參閱115年度計畫徵件配合及注意事項說明計畫格式與經費說明校內徵件114年11月20日(四)始至12月9日(二)23:59止。若您的申請文件已準備就緒,可儘早完成上傳以避免截止日前系統可能壅塞,確保提案順利。

教學發展中心與您分享【教學新知】115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提案精進講座:社會學門副召集人王麗斐教授揭示計畫精神與撰寫實務,引導教師共創教學創新。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重點在於解決教學現場的實際問題,並非傳統學術論文。提案的關鍵在於主持人教學經驗與課程的關聯性。一份成功的計畫書,應著重於具體的問題意識、創新的教學設計與可量化的評量方式。同時,社會(含法政)學門鼓勵跨領域整合、資料驅動研究,或可讓研究成果轉化應用於公共政策或社會實踐。

歡迎各位教師參閱!

專    區 說    明
精進講座資源(113年114年 教學發展中心教學實踐精進講座資源,歡迎點選觀看。
*請以校內帳號瀏覽,並請遵守學術倫理規範*

編輯|教學發展中心

教學實踐研究計畫(TPR)旨在提供教師將研究視野與教學實務結合的資源管道,以提升教學質量與系統性的支持。為教師提案品質,教學發展中心業於 114 年 11 月 14 日邀請社會(含法政)學門副召集人王麗斐教授,從審查機制的視角解析計畫核心要素與撰寫實務。王教授強調,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本質在於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其與國科會計畫高度重視建構新知識及學術研究成果的評量標準有結構性差異。重點在於主持人的教學或實務經驗與課程的關聯性,而非傳統研究論文數量。因此,教師在撰寫提案時應將重點轉向「教學實務問題的解決」,這是成功爭取的首要前提,也是計畫的核心精神所在。


圖一: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Gemini協作生成

計畫書中「計畫內容」佔據高達80%的評分權重,涵蓋問題意識、教學設計與評量三個面向的撰寫。首先,問題意識須源自教學實務,且具備可被解決性,例如將「學習動機低落」具體化為「學生對生涯目標模糊導致課程投入不足」。其次,除了既有的教學大綱內容,提案需明確說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新增或調整的教學方法與工具,例如:導入PBL、專題實作、或整合AI科技等具體策略。最關鍵的評量設計必須能充分回應欲解決的問題,不可僅仰賴「學生學習心得」等無法量化的資料,應設計具體的量化或質性工具,以數據或主題分析等方式呈現教學介入後的成效與改進。此外,研究設計應考量經費與執行範圍,建議入門者選擇一個「小而美且可執行」的單一主題。

為確保計畫的嚴謹與可追溯性,教師在撰寫時務必敍明如何處理倫理疑慮。這包括:告知學生資料收集不影響成績、確保參與自由等方式。同時,也對續申請提出建議,同一門課可重複申請,但必須解決不同的問題意識,並需交代前一年度的經驗如何協助今年的延伸與創新,以避免與前期計畫產生重疊性。


圖二:本圖由巧玲與ChatGPT_Andy|Gemini協作生成

展望未來趨勢,社會及法政學門鼓勵跨領域整合、資料驅動研究(大數據分析)、以及關注全球化與在地化議題,期許研究成果具備「實證基礎(Evidence-based)」,以轉化應用於公共政策或社會實踐。對於已獲補助的計畫主持人,績優計畫的評選採口頭發表與書面成果報告的加總評分,教師可將口頭發表的重點放在「如何教」與「策略成效」上。最終,教學實踐研究計畫旨在為教師提供資源,協助將教學熱情轉化為系統性研究,達成教學效能的提升與創新嘗試,建立大學教師間的教學支持網絡,引導教師共創教學創新。

本場講座內容詳實,兼具審查專業與撰寫實務指引,讓與會教師更清楚如何系統性地規劃並執行教學實踐研究。教學發展中心未來將持續推動相關講座,協助教師深化教學研究,共同建立兼顧創新與實證精神的支持環境。


圖三:活動一覽表

📢 教育部「115年度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徵件線上說明會(簡報、影片)
📢 教育部「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系統操作」 https://tpr.moe.edu.tw/download/manual1
📢 歡迎參閱教發中心「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專區」🔗 https://reurl.cc/qGM6ey

「教學新知」邀稿文章,圖文內容不拘,建議在1,500字以內。內容亦可運用附圖或相關超連結,來提供相關引註資料。來信賜稿請寄至教發中心E-mail:ctld@mail.shu.edu.tw。稿件若經採用,將刊登至教學發展中心網頁(https://reurl.cc/9vKAbY),並寄發至全校教師電子郵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