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新知】掠奪性期刊!您不能不知道的事!

關於掠奪性期刊/會議,您不能不知道的事.....彙集、轉載相關資訊,提供您參考! ※天下雜誌   全解析|台灣為何成為掠奪性期刊的大肥羊?    天下雜誌與國際媒體共同合作,揭開掠奪性期刊的真相..... ※中央研究院  掠奪性期刊與會議     建立好壞期刊的「黑白名單」,對忙碌的研究人員來說...真的是好事嘛? ※臺灣師範大學  OA 大揭密?   從OA(Open Access)起源到掠奪性期刊...學術研究人員該明白的事! ※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資源中心 【議題教材包】留意掠奪性期刊及會議   提供線上課程、文宣品及相關資源等,並持續篩選重要資訊更新... ※中興大學  研究者必知的工具與資源:掠奪性期刊研究攻略   教您如何快速辨識掠奪性期刊... ※政治大學  投稿停、看、聽!別讓「掠奪性期刊」影響您的學術聲譽  &nb...
More

【教學新知】(轉載)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版」

教育部於2023年10月發布「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版」,新增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發展趨勢與應用示例,協助教師在備課、教學及評量等不同階段適當運用生成式用人工智慧技術為課程加值,選擇適性的數位教材進行共備、實作與研討。 (轉載)教育部「中小學數位教學指引2.0版」
More

【教學新知】(轉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人工智慧與教育: 政策制定者指南」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於2023年9月7日發佈全球首份關於在教育和研究領域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AI)的指南,呼籲各國政府儘快就此問題實施適當的管制和教師培訓,確保這項技術在教育中的運用遵循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轉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人工智慧與教育: 政策制定者指南」
More

【教學新知】數媒系楊凱鳴老師:「書中自有黃金屋 – ARCS動機模式與翻轉教學提升電腦動畫課學習成效」

【教學新知分享:書中自有黃金屋 - ARCS動機模式與翻轉教學提升電腦動畫課學習成效】(撰文:楊凱鳴)   近年來,臺灣社會對學歷價值存在爭議。有人認為學校所授知識對未來職涯無實質助益,使學生忽略課堂,轉向勞動市場賺取微薄薪水。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在個人過去的教學經驗中屢見不鮮。此外,臺灣社會強調高性價比(CP值),深刻影響學生對學科價值的評估,使多數學生更傾向學習「能夠馬上賺錢的知識」。然而,某些學科的難度可能導致學生誤判學科價值,進而影響整體學習成效。以電腦動畫為例,本系(數媒系)的專業必修科目,學生在尚未開始學習時通常興趣滿滿。然而,複雜的操作步驟與虛擬三度空間對於初次學習電腦動畫的學生來說較為困難,學生也因難度而誤判學科價值,進而逃避學習,甚至排斥學習,影響學習成效,認為電腦動畫是一門複雜難學且CP值低的專業科目。   ARCS動機模式是一種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教學策略,透過引起注意(attention)、切身相關(relevance)、建立信心(confidence)、獲得滿足(satisfaction)的四個要素,提升學生學習動機與學...
More

【教學新知】數媒系楊凱鳴老師:「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的機會與挑戰」

【教學新知分享:生成式人工智慧在高等教育的機會與挑戰】(撰文:楊凱鳴)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的發展已成為科技領域的焦點,引起了廣泛的興趣和應用。這項機器學習技術以其自主生成具邏輯性和意義的內容而獨具特色,涵蓋文字、圖像等多個領域。生成式人工智慧的崛起不僅推進了自然語言處理和深度學習領域,同時也拓展了應用範疇,包括醫療、金融和教育等。在這一浪潮中,OpenAI所開發的ChatGPT成為代表性的模型之一,其在自然語言生成方面的卓越表現引起廣泛注意,透過深度學習模型,能對多樣自然語言輸入提供近人類的回應,使其在教育現場成為引人注目的應用技術。   部分學者認為,ChatGPT在高等教育中應用具有潛在的優勢,其強大的自然語言處理能力使其成為理想的教學和學習工具,為教育者和學生帶來嶄新可能性。首先,ChatGPT能夠提供即時的問答互動,使學生能夠隨時解決疑惑,更深入地理解知識內容。這種互動方式有助於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其次,ChatGPT能夠應用在自動評估學生作業上,...
More

【教學新知】觀光系林長郁老師:「培養大學生社會正能量的教與學」

【教學新知分享:培養大學生社會正能量的教與學】(撰文:林長郁)   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學不再只是學術象牙塔,其社會責任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大學社會責任(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USR)強調大學不僅要追求教學與學術研究的卓越,也要積極回饋社會,培養公民責任感。教育部積極推動大學社會責任計畫,除了期待大學整合資源,回歸人文關懷,同時以在地需求為導向,強化在地連結,促進知識運用,進而帶動地方成長。 執行教育部USR計畫的重點有二,首先就是實踐場域的選定。這部分必須仰賴學校或是老師個人的經營,從過往的合作計畫中與利害關係人(地方組織或團體)建立夥伴關係,有了良好的溝通管道後,方能進一步了解並討論後續地方發展需求。重點二就是搭配計畫執行的學校相關課程投入,如何在課程教學中融入USR,是老師們值得思考的課題。 許多老師對於USR計畫望之卻步的原因,不外乎是計畫執行成果的考量。課程好不容易訓練好的學生,新學年新學期開始又換了一批,實在很難確保計畫產出的結果。建議有興趣投入USR計畫的老師們不妨先回顧教育部USR計畫的初衷,...
More

【教學新知】數媒系邱子杭老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上)

【教學新知分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上)】(撰文:邱子杭)     壹、2000年以前虛擬場景的發展 虛擬製作virtual production或前身虛擬攝影棚virtual stage不是一個很新的東西。1940年的《月宮寶盒,The Thief of Bagdad》是第一個綠幕去背的電影,畫面上一個小偷乘著飛毯在天空中飛行,基本上就是第一個特效電影的應用。這部電影是英國柯達兄弟,和美國的柯達底片公司無關的英國導演兄弟檔在二次大戰時期所拍的片子。實際上應用的暗房技術與現在真正我們在電影用的去背概念,雖然技巧上有所不同,但概念卻已相當接近。問題在電影可以在拍攝後無論暗房或數位,可以慢慢地仔細處理去背的問題。但電視攝影棚需要即時的把綠背挖成透明層,並且即時與背景合成,達成這種技術則到了1990年代才有所突破。 電視界的虛擬攝影棚第一個主要的應用,便是在新聞直播上。第一個先驅是1992年NHK,在漢城奧運第一次使用前景拍攝運動賽事的影像,在後面再疊上一個即時合成2D的背景。但是那時候NHK其實就已經在1988年開始進行...
More

【教學新知】數媒系邱子杭老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中)

【教學新知分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中)】(撰文:邱子杭) 貳、綠幕去背與虛擬製作 Simon Gibbs(1998) 是另外一篇2000年前解釋虛擬攝影棚該怎麼做的論文,到現在為止所有需要注意的問題完全沒有變,當時會碰到的問題現在一樣會發生。簡言之,無論哪個年代的技術,除了上述時間上的同步難題,希望用綠幕去背的方案做動畫場景延伸,就必須要面對如何求取正確攝影機空間運動,並且將這個3D資訊匯回電腦算圖。 比如說2010年左右壹電視開台,便標榜新聞台攝影棚使用虛擬場景(Virtual Sets)技術,新聞一開始的運鏡讓女主播好像站在空曠的科幻空間,其實都會是經過事先計畫的運鏡,所以即便這些虛擬場景技術標榜可以即時捕捉攝影機運動,在電視台的應用仍是盡量在完全控制的環境,包含3D背景成像的計算承載,攝影棚燈光與即時去背參數,甚至主播的穿搭妝髮都是在標準作業流程中被規範,其實就是基於像Popkin (1997)的技術分享。     當然相較於電視台一切依照標準流程的慣習,電影當然不遵循電視為了即時播出做的種種限...
More

【教學新知】數媒系邱子杭老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下)

【教學新知分享:虛擬製作發展的過去、現在、未來(下)】(撰文:邱子杭) 叄、虛擬製作與混合實境 然而對比虛擬場景即時綠幕的系統原理,當校正出合理的透視空間時,虛擬場景同樣也可以當動畫影像當做前景空間,在即時合成系統中輸出成背景有動畫場景,前景有動畫物件的效果。但這種業界稱為混合實境或MR (mixed reality)的影像效果在The Mandalorian 拍攝時的系統流程其實是有困難的,原因在於: 1.即時計算的背景是LED牆體成像的超巨大影像,因此額外要輸出的前景如天空環境延伸都需要額外的計算力。 2.原本Unreal Engine的功能模組並未納入即時合成模組compusure,因此最好是透過單獨一台工作站同步開啟合成模組作業。 3.攝影機追蹤為求自由運鏡與大捕捉體積,無延時捕捉精度尚不符合MR需求。 在2019年的時間點,The Mandalorian (2019)利用這個技術得到巨大的成功,但這個技術與演唱會常用的LED影像背景搭配即時前景動畫的MR效果,實際上在系統架構有非常大的差異。以攝影機追蹤技術來說,The Volumn這一類型的大型L...
More

【教學新知】副教務長暨教學發展中心主任陳彥龍:「不及格人數低於5%的解讀:是『佛心』,還是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教學新知分享:不及格人數低於5%的解讀:是「佛心」,還是教學目標有效達成?】(撰文:陳彥龍)   為掌握教學現況,本校教務處於日前寄發電郵,請專、兼任授課教師處理112-1學期大學部日間與進修學制學期成績時,如有課程(扣除停修及扣考之學生)成績不及格人數未達5%,或不及格人數超過20%,請授課老師填寫「課程學期成績分布說明書」,送至教務處存查。 教務處說明,此項措施係為瞭解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狀況,無涉教學評鑑或其他評量,由老師依學生實際學習狀況與成績分布確實填寫。然而仍引來新聞媒體報導,並被有心人士簡化、曲解為「必當率」。事實上前揭作法已從111-2學期開始實施,依據回繳資料質性分析,筆者認為,「不及格人數未達5%」的背後,亦涵蓋「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重要解讀。因此本文以校務研究(IR)角度,整理相關回繳資料當中,可供參考的教學方法與教學輔導作為。 以111-2學年度為例,本校大學日間部的教學評量平均成績為4.5,進修學制教學評量平均成績為4.6。如此高的教學評量,有人懷疑是老師「佛心」不當人,「討好」學生換得的?從繳回的成績分布說明書來看,其實是採...
More